查看原文
其他

【107调查·第五十期】艺考并非“易”考——高考路上,“曲线救国”之忧

2017-06-22 林佳凝 《107调查》

(艺考生在某培训机构上训练课  图为侯弋老师提供)


·全文共4255个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据《2013年艺术教育行业分析报告》,2002年至2013年,全国艺考生人数由3.2万猛增至100万,增加了30多倍。近几年艺考的火爆亦毫无颓靡之势,报名人数仍逐年成倍增长。


·据艺考网调查,要培养出一个艺考生少则三四万,若不巧报上了“烧钱如纸”的专业,进个口碑稍好的培训机构,光是为了校考准备的集训,开销就要上十万。


·时过境迁,艺术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本文原刊于《107调查》第五十期第四版


记者林佳凝 王尧 许露颖 刘沐欣

文编丨易艳鑫 金昕


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说:“不要轻易选择艺考,这是一场以生命作为成本的残酷游戏,请不要过于热情地判断自己孩子的艺术才华。”


余秋雨先生以为人父母的身份点出了艺考背后的价值判断,而对于绝大多数处在这场漩涡中心的莘莘学子来说,艺考更多的是一场梦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抉择。

 


政策变动:通往象牙塔的路愈来愈陡

 

“童星”一直是艺考绕不开的话题,一方面,知名艺术院校是童星们走向更为广阔的演艺道路的缓冲地带,另一方面,童星们自带的话题热度也让艺考蒙上一层梦幻的薄纱。


今年刚刚落幕的艺考中,知名童星林妙可的“五榜四落”引发网友热议。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童星们在艺考路上也并非畅通无阻,而那些出身普通的艺考生的“追梦之旅”想必更为难料。


2015年1月,在高三生们仍沉浸在题海战术中,为高考磨枪挫剑之时,张同已踏上旅程,在全国各地奔波,准备参加艺考的校招。


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在中国浩浩汤汤近千万的高考大军中,像张同这样决定通过艺考升学的学子至少占了百分之七。据《2013年艺术教育行业分析报告》,2002年至2013年,全国艺考生人数由3.2万猛增至100万,增加了30多倍。近几年艺考的火爆亦毫无颓靡之势,报名人数仍逐年成倍增长。


而这条越来越受瞩目的艺考之路,似乎并非人们想象中那样轻松。


张同参加艺考的那年,恰逢艺考政策大改动,给考前突击的艺考生们闷头一棒,被称为“最难艺考年”。


首先是统考扩招。在往年,艺考生有统考(又称联考)、校考(又称点招)两条路可行。省内学校多以全省安排的统考成绩为录取参考,而省外学校多以学校特设的校考成绩为参考。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灵活参加考试,借此分流,以缓解竞争压力。可统考扩招意味着省外更多的院校会更重视统考成绩,全省统考成了一个不可不过的关卡。


万军齐过独木桥,这对于原本竞争就激烈的艺考大军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其次是专业考试形式改变,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考试试题的转变。2015年之后,艺术类考试更加注重考生的综合能力的训练,投机取巧、以点概全的学习方式不再灵验,在考试中的优势尽失。往年艺考考场上不乏那些想通过考前突击、整容以获得升学资格的专业素养薄弱的艺考生。这一政策改动将这些抱着侥幸心理的考生统统拦阻于门外。可以说,未来的艺考之路,不会再有“毫无技能的幸运儿”的一席之地。


但对于大部分艺考生来说,以上种种改革带来的压力,也没有文化课成绩比重日益加大来得沉重。张同坦言,与他并肩作战的艺考生里,绝大部分都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理想,走投无路,只好半路出家学艺术。或许正是因为对文化要求的门槛低,艺考即使在报录比愈来愈低,形势愈来愈严峻的情况下,仍能受广大学子的青睐。而在2015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通知里明确规定,美术类考生文化课成绩不得低于相同批次普通类考生成绩的70%,音乐类不得低于65%。


据统计,近些年专业课通过率在80%以上,而文化课通过率则只有35%左右。文化课反而成为了艺考生最难逾越的门槛。


现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小夫同学表示:“这样一来让那些想随便上大学混文凭的人知道事实并非如此轻松。许多学艺术的同学通常会过分重视练习专业而忽视了文化课的重要性,而事实上,专业技术水平再厉害、心里没内容只能算是一个‘匠’,有文化内涵底蕴的才能成为‘家’。”


而从事艺考相关领域的侯弋老师则称:“文化课上的提高其实还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反倒可以说是,以前的文化要求实在太低。就每年艺考来说,真的能够靠侥幸考上的人,并不算太多,尤其是有心要冲击好的学校的人。所以,这个机制,还是在很有效的筛选学生。”


就目前艺考改革趋势而言,提高文化素养是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此外,艺考也将渐渐提高门槛、挤干水分,让真正有艺术追求的学子通过艺考升学,进入相关高校后继续深造。对此侯老师认为,随着艺考难度升高,较好的艺术院校和综合类大学的艺考人数将渐渐趋于稳定,生源质量也将逐步提高。但对于其他“野鸡类大学”来说,在艺考得到彻底全面的改革之前,抱着获取文凭的目的而走艺术的考生依然持续增多。“因为还是有很多人喜欢走捷径拿文凭。”侯老师解释道。

 

(艺考生正在“拉片”——一格格地看电影,深度解读电影艺术。侯弋老师提供)

 


艺考生活:压力重重不亚高考

 

网上所传“艺考是升学的捷径”被广泛认同,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艺考生”似乎已成为人们眼中“不会学习的富二代”的代名词。而这一说法在张同眼里,完全是一道伪命题:“你要是光看结果,能用不高的分数上985、211,这确实是一条捷径,但是从过程来说,艺考生为了考上理想的艺术院校所付出的努力并不比高考生要少。”张同表示,无论艺考还是高考,想要考进好的学校还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的,艺考并非投机取巧。


小夫是15年国庆期间来到北京的。父亲替他找好了暂时的住所、把他安顿下来后,又匆匆返回家乡上班,留下小夫独自一人,开始了长达半年的备考生活。小夫说,为了顺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以下简称“央音”),父亲特地联系了一位央音的老师,负责给小夫专业辅导。这半年来小夫日夜苦学,白天去上培训课,晚上回到住所继续练到深夜。孑然一身的小夫无法像大部分高考生那样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照,没时间做饭,就点外卖吃。“跟卖黄焖鸡的叔叔阿姨都混熟了。”小夫打趣道。


小夫说,像他这样早早到考点城市找老师备考的学生不占少数,在自己跟的老师门下就有好几个艺考生。为了从众多艺考生中脱颖而出,小夫在课下也没少下功夫:“都在练,所以就看谁狠。”因为怕打扰到邻居休息,小夫一般练习都不会超过十二点。“在高中的时候有‘大神’半夜起来解手都得先弹回儿再继续睡,也有‘大神’租房子住的能练到两三点。”


对于这半年独自在京拼搏的日子,小夫回想起来却毫无怨言:“家里经济支持,我条件还算不错的了,有些同学只能租到地下室。”


若说学业压力是高三生普遍需要应对的,艺考生则仍有另一个负担——资金投入。艺考对考生家庭经济实力的高要求一直以来都令人咋舌,以至于有网传言“家长兜里没百万你就甭来艺考”、“没两套房就别学喽”。以小夫为例,他参加的培训班一个小时收费八百块,再加上房租、交通费、日常开销,在北京短短这几个月的开支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多加同学今年高二,在年级里基本稳居第一。高一时出于对飞机的痴迷,决定将来要从事飞机设计行业,并准备明年报考广州美术学院的美术类专业。而多加家境并不十分富裕,走艺考路常遭外人争议:“(他们说)我文化课不差,干嘛去瞎凑热闹,可我真的是纯粹的喜欢。”


这个单纯美好的“设计梦”并无想象中轻松,尚未开始准备集训的她,已然感受到经济压力:“虽然家里都支持学费,但是有时候自己买颜料画具之类的,都是几百几百往里砸。”为了省下钱买绘画工具,多加已经很久没买自己痴迷的飞机模型了。想到明年家里要投入大笔资金供她集训,她心头上那块悬着的石头又重了几分:“这是条不能回头的路,怎么样都要考上,不然谁都对不起……”


据艺考网调查,要培养出一个艺考生少则三四万,若不巧报上了“烧钱如纸”的专业,进个口碑稍好的培训机构,光是为了校考准备的集训,开销就要上十万。这对普通的工薪家庭来说,实在是个不小的负担。


艺考所需的金钱和精力对于考生和家长是个挑战。若是在高考考场上,这些投入的血汗基本上都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卷面分数可见一切。而艺考更重视的是主观上的艺术造诣,考官心中那把“标尺”不统一,考生成败也无从把握。学校流派风格各异、考官个人的偏好不同、考生临场状态难以预测……种种不可控的、主观的因素时刻挑战着艺考生。除了要有精湛技艺加身,还需怀揣直面偶然性结局的勇气。


侯弋老师坦言,艺考的真正压力,就是在于艺考结果的不确定性。“要一关接一关地去闯,其实心理负担很大,从初试看到最后发合格证的时候,每开一次榜,都是一种压力。尤其到了最后,发证的时候,没有名次,或者不在一个安全范围,真的压力会非常大,甚至影响到高考的准备。艺考的发证,就是一个很玄乎的事情。”


(顺利考上中国传媒大学的张同学正在为稿子录音  张同学提供)



艺考前景:扑朔迷离的未来

 

艺考常因其“高投入低产出”的模式为人诟病。即使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力,历经千锤百炼获取了升学资格,也并不意味着考生就能一劳永逸。进入心仪的大学仅仅是一个开始,真正的困境在毕业之后。记者经过调查发现,艺考就业前景有着严重的两极分化。如央音、北舞、央美等知名学府的就业率可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然而艺术类专业整体平均就业率却不容乐观,常年位居各专业就业率排行的倒数第一,仅有百分之十的人能够顺利进入专业体制里工作,或步入艺术殿堂深造。对于大部分艺术类学子来说,毕业即是失业,只能另谋他路,或为了生存转行。


张同告诉记者:“听学长学姐说,(中传)播音主持每年大概60%的毕业生都会转行。主要是因为市场比较饱和,老一辈的不下去,新一辈的也上不去。许多人吃不了这碗饭,压力大。”除此以外,张同还表示,高考时怀揣“播音梦”的学子本不占多数,再经过几年层层磨练选拔,最后通常只有专业成绩优异或者真心热爱播音的“幸运儿们”才能留在这个专业领域。


记者走访北舞校园了解毕业去向时,虽然同学们一致认为学院的就业率非常可观,但愿意毕业就参加工作的学生寥寥无几,多数考虑出国考研深造,或者自主创业。其原因也大致相同:“一出去就工作工资太低了,接受不了。”据记者了解,北京应届艺术生工资参差不齐,毕业于名校热门专业的学生第一年就有七八千左右的薪水,而毕业于普通院校又没有丰富经验的艺术生只能拿到三四千的薪资,在物价高昂的北京生活可谓是举步维艰。


微薄的工资,残酷的竞争,漫长的成名之路,大城市艺术市场的饱和使得初入社会的毕业生们寸步难行。小城市虽人才匮乏,艺术事业亟待开发,但毕业生们大多怀着“宁为凤尾”的想法,不愿到小城市去开展事业,一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当下自由职业成为艺术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可占毕业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六十。


“时过境迁,艺术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已与过去有所不同。现在院团的运营模式和生存现状都发生了变化,自由职业人士在这个领域里比较活跃,这个群体往往比体制内的人挣得多,活得潇洒。而艺术院校只招高精尖人才,不仅要求是对口专业的毕业生,还要出类拔萃。”相比之下,从事自由职业似乎有更多的“可能”,发展前景也要比在体制内工作要开阔得多,毕业生宁愿放弃苦读多年的艺术专业,转而自主创业也并非毫无道理可言。


面对着未知的未来,艺术生们也只能在迷茫中继续前行。


“哪儿能想那么远的事,都已经在这儿了,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谈及未来规划时,张同如此表示。

 (本文中张同,小夫皆为化名)


记者手记

    稿子终于码完了!当主笔真的是让人百感交集⋯特别是采访时遭到冷遇,重要采访对象莫名半路消失之后又完全失联,而当时我们只拿到这一个资源,真的是无比捉急啊⋯⋯果然学新闻的还是要多认识人,充分发挥朋友圈的力量才行(托腮.jpg)

    说到艺考生这个群体,在借此机会深入了解之前,我和周围的同学都觉得艺考生都是文化课差,实在走投无路才会选择攻读艺术类专业。平时提到某某某是艺考生,大家就会意味深长地“哦~~”一声。

    巧的是,这次采访到的同学基本上都不属于这种情况,甚至有一名小姐姐是著名衡水高中班级前十,文化成绩杠杠的,选择艺考完完全全是因为兴趣。这才发觉先前持有的对艺考的刻板印象实际是非常不靠谱之于艺考生也是极不公平的⋯⋯

    就写这么多吧!这次是我第一次码这么长的稿子,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望海涵!在此感谢艺考小组的每位组员、文编,以及超级配合采访的小夫、多加、张同学和侯弋老师!!!~


美编丨郑芷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